吉特瑞概况
他说,他主持过国家自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863、973、支撑(攻关)计划等100多项;发表论文584篇,H因子71;主参编论著13部;授权发明专利270项;工程化成果15项,获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8个,CE和ISO认证等6个;培养博后、博士和硕士277名。90年代他就在国内实现了首个“医用可吸收胶原缝线”产品产业化,主持制定的首部《可吸收性外科缝线》国家行业标准,一直指导着全国六十多家企业生产;“医用胶原膜”和“医用胶原修复膜”比国外早三年用于临床,在全国数百家医院应用;国内首个持夹器通用的“一次性使用闭合夹”获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正在推广,可吸收胶原缝合线正在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胶原-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医用生物复合型骨修复材料正在临床试验;2022年,全球首个用牡蛎壳研发的“骨填充材料”获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批准上市,被“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福建日报》和《福州日报》头版等争相报道。医疗器械商业评论:“全球首个!正当所有械企对如何实现技术创新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人却凭借着小小的牡蛎贝壳,研发出了体内植入的高端医疗器械产品,摘下了全球第一的桂冠,迎来了行业颠覆式的技术革命”。福建省和福州市政府官网也挂上了这项已经超过2万人次查看的成果。
张教授谈起他在国难时期的责任担当。他说,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他赴向重灾区,甚至在自己身上做实验,成功研发非典病毒灭活免洗消毒凝胶并取得生产许可证,在抗击非典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果被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2020年,新冠疫情泛滥,他应急攻关开发出胶体金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并获CE和ISO认证等6个并远销各国,创外汇数亿元。德国最权威检测机构抽查全球122个同类产品,该产品质量性能全球排名第一。
张教授还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工作经历。他说,祖国的发展是推动我个人前行的依托和动力,人生一辈子三万天左右,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一定要坚持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为了伟大中华民族的复兴练就真本领。
访谈中,张教授向来访学生提出了几点建议。他说,首先最重要的是要忠诚爱国。无论在校学什么专业,毕业从事什么行业,都要为祖国富强,国民幸福做贡献。第二要不断学习,掌握真本领,才能引领和推动我国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第三要坚持民族自信。以“不在解决‘卡脖子’问题上纠结,与其跟在别人后面跑,不如自己开创新赛道,引领国际”,“外国人做不到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的精神搞科研、做工作,去“卡外国人的脖子”,提高祖国的国际核心竞争力。第四要准确认识和对待科学研究。人类科学的本质就是要追求最终的应用,理论创新或基础研究要为技术创新和实际应用阐明机制并奠定基础才有价值。不要去做“一杯水,加一滴墨水”这样没有意义的“创新”,要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中国的科技强国之路还需要翻过千山万水,他希望在这条伟大而艰辛的路上在座的每一个莘莘学子都不会缺席!
学生问:“张教授,您被编入《中国科技人才大辞典》、《世界名人录》、《协和精英》等。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当代发明家,中国专利优秀奖,教育部技术发明奖等46项。中国微纳米学会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效候选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北京协和医学院优秀教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杰出贡献奖和成果转化奖等36项众多荣誉,哪一份荣誉让您影响深刻?”
张教授回答,荣誉都只代表过去,对我影响最深的只有那取得的一个又一个的三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不断打破国外垄断,解决我国缺医少药的问题,减轻国家和患者的医疗负担,提高临床治疗水平和国人的生命健康质量。